
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以及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显著提升,可降解包装材料在电商物流领域的应用正从区域化、试点式的探索阶段迈向大规模、体系化部署的新周期。2025年一季度,多家头部电商平台和物流企业公布了最新绿色供应链计划,明确提出将在未来两年内将可降解包装材料的占比提升至60%—80%,行业整体呈现从政策驱动向成本与技术协同驱动的转变趋势。
今年以来,PLA、PBAT 以及多元复合生物基材料成为市场关注焦点。这类材料在强度、延展性与耐温性能上的改进,使其在电商高频包裹场景中的应用可靠性显著提升。业内数据显示,新一代可降解快递袋的平均成本已较三年前下降约35%,部分生产企业在原料合成与薄膜挤出环节通过智能化和连续化加工降低了能耗,使大规模量产成为可能。
同时,电商物流企业在配套标准体系建设方面也加速推进。例如,多家平台已开始推行“包装减量”与“绿色循环分级”制度,通过智能分拣识别包装类型与材质,实现可降解材料与可回收材料的分类流转,从而提升端到端的环保效率。此外,行业协会正牵头制定《电商物流可降解包装材料性能评价规范》,预计将在年内正式发布,将对拉伸性能、耐穿刺性、降解周期、油墨可迁移性等关键指标给出统一要求。
值得关注的是,电商品牌的入驻热情同样加速行业扩张。据统计,2025年已有超过8000家品牌在旗舰店层面全面采用可降解快递外袋,其中食品、美妆、日化类增速最为明显。一些头部品牌甚至提出在自有仓库环节全面淘汰传统PE袋,并开始探索可降解气泡膜、缓冲材料与可降解标签胶的全链路落地,使“从生产端到消费端再到回收端”的闭环体系初具规模。
尽管行业发展势头强劲,但在真正实现全面替代前仍面临几项核心挑战。一是降解条件与实际环境不完全匹配的问题,部分材料需要在工业堆肥条件下才能充分降解,而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与堆肥设施仍在加速建设中。二是物流端对抗压、抗撕裂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部分轻量化可降解方案在极端运输场景中仍需加强设计。三是成本结构仍未完全与传统塑料持平,中小卖家对替代材料的接受度仍存在分化。
行业专家指出,未来两至三年将是可降解包装材料在电商物流中的关键规模化窗口期。一方面,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深化将促使企业在供应链层面主动采用低碳材料;另一方面,技术端随着生物基原料规模化种植、全生物降解材料共混改性技术突破、可降解油墨与黏合剂的商业化落地,整体成本仍有下降空间。与此同时,回收体系数字化将推动材料流向透明化,为可降解材料的分级回收提供数据支撑。
总体来看,可降解包装材料正在从“绿色示范项目”走向“行业基础设施”。随着电商物流场景对环保与降本需求的同步提升,其在未来包装领域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业内普遍预测,到2027年前后,可降解包装材料在电商物流端的渗透率有望突破70%,带动上中下游产业链迎来新一轮产能扩张与技术革新。